微信O2O落地有三大难点
发布日期:2014-08-08
在O2O领域,普遍讨论的一个问题是落地,一方面在于O2O项目怎么落地,另一方面还要讲究落地之后的效果,因为当前的状况是O2O虽然落地,但是很多项目仅仅止于落地,之后再也没有些许作为。譬如,O2O落到了门店,这算是真正落地了吗?纵然已经看到了实体,但是如何吸引顾客,如何引导顾客是落地之后的另一个问题。
关于O2O落地这个话题,难还是不难,颇有”盗亦有道”的味道,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落地决然不是一个难事。就如近期汪峰演唱会O2O的话题已经被炒上了头条,外界都在探讨O2O模式的时候,演唱会已经做到了线上线下同步的阶段,这就是一堂非常生动的O2O模式探求落地的实例课,让圈内人士茅塞顿开,原来可以这样落地。
其实,落地不一定要多重,也不一定多么庞大,有的时候你只需要借助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小小的创意就能落地,汪峰凭借的是演唱会,广大创业者们需要什么样的平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基于微信落地还是基于APP落地
当年微信公众号凭空出世,曾让成千上万的商家为之欢呼,微信所谓的“再小的个体也有品牌”让商家们感觉移动营销的春天来了,然而,微信出现的真正目的真的不是做营销,它要的是让商家的粉丝能够切实的在第一时间享受商家的服务。
时隔几年,那些坚持做微信公号运营的商家积累数万甚至数十万的粉丝,这些商家自然不会抛弃微信公号再去做一款APP,然后耗尽心血去吸引APP用户,再投入巨大成本去运营APP。以APP起家项目有很多,只是坐拥成百上千万用户的APP跟与微信公号的诉求是一样的,都在考虑如何落地。只能说,各有各的打法,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APP与微信走的是两条路子,因为做APP的都是烧的起钱的大团队,而使用微信公号的是成千上百万的中小商家,或者说他们没有能力搞APP,只能依靠微信来拥抱移动互联网。
事实上,微信整体的生态环境是没错的,起初的定义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解决方案,虽然后来很多微信草根大号都开始做起来推广的行当,这也难以阻挡微信的进一步发展,说白了就是微信于O2O生态的落地。事实上,那些微信营销大号也不愿意单纯的靠接广告来谋生,能够直接进行商业变现或者说是落地也是他们的诉求。而对于运营本地服务类大号的运营团队来说也是面临没有平台系统支持而无法大展拳脚的尴尬。
微信做O2O项目的几个难点
一大部分商家渴望通过微信落地,但是基于微信的项目有几个难点。
首先,微信的消息群发是个问题,微信公号订阅号每天只能发一条信息,服务号则是可耻到每个月只能发送4条信息,这对于商品销售而言有些太奢侈了,不可能把大量的商品信息都放到一条消息中来推送,过多的信息会让用户由衷的反感。
其次,微信的支付接口太少,不是所有的微信用户都习惯后者信任微信支付,相当一部分人更喜欢用支付宝或者财付通来支付,这样就造成了消费者的支付障碍。
第三,微信公号于商品的展示上也有些问题,仅仅用微信公号来展示的产品图片显得有些杂乱而没有章法,不如网站系统的展示那样竟然有序,尤其是现在的移动端都追求扁平化设计。
当前微信第三方平台滥相
因为微信公众平台的极大不便意性,微信开放后台,让更多的第三方开发商家进驻,以开发更多的适于商家的微信功能。很多商家看到这个机会,继而涌现出很多微信第三方开发商家,商家们有大有小,提供的服务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这些第三方有的是颇具实力的大公司,有的则是几个人的小团队,随便照抄某个第三方后台,就可以打出自己的旗号招徕商家,用过的商家才知道这是大坑,更多的商家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微信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