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国美反攻“京东商城”们

发布日期:2011-06-21
    据俄罗斯投资集团DST股东Alisher Usmanov透露,DST向京东商城投资了5亿美元,获得5%的股份。以此计算,京东在3月融资中的估值已达100亿美元,约合650亿元人民币。以5月13日股价计算,国美已上市部分市值不过380亿元,京东为其1.7倍;苏宁的市值是906亿,京东已达其七成。
    新一轮角逐中,竞争角色与以往不同。尽管国美在去年收购库巴,并开展自己的电商业务,但因近两年过多精力牵扯内耗,现与京东正面迎战最酣的,唯有苏宁旗下的电商网站苏宁易购(suning.cn)。
    今年2月,苏宁正式宣布其线上战略,将苏宁易购定位为与苏宁线下实体店平行的渠道,作为独立公司来进行运营,并设定全年销售规模达到80亿元,较2010年翻两番的目标。而更为长远的目标则是,10年后年销售规模达到30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与苏宁实体店等量齐观的网上苏宁。
    “传统(零售)的未来肯定在电商,电商的未来一定在传统。”苏宁易购总经理凌国胜用这样一句话来解释苏宁为何终于下定决心投入电子商务业务。但更具体而言就是:苏宁的未来在易购。
    苏宁最初就定了很高的目标。今年80的亿销售额,以目前中国家电、数码类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来衡量,很可能会排在第二、第三的位置。这意味着其目标是一年之内超越京东之外的所有竞争对手。
    让其信心爆棚的理由是,在去年3C家店网购整体规模上涨114%的市场里,易购实现了400%的同比增长率,销售规模达20亿,上线之初便占3C网购整体规模247亿中的8%。今年一季度,易购完成去年规模的近70%,收入超过10亿元,同比增长再度达到400%,市场形势一片大好。据华泰联合证券预计,易购有望实现日均1800万至2000万元的收入规模,即每月6亿元左右,全年突破80亿元目标并非难事。
    苏宁做电商,自然会被拿来与京东商城等现有成熟B2C网站来比较一番,以考验其是否当真有能力在激烈竞争中分到一杯羹。不过,易购首先要过的一关,是如何把握好与自家兄弟间的互补非互博的关系。
    尽管中国网购市场规模大,参与者多,且竞争激烈,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当下行业竞争中,价格竞争仍旧是电商比拼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相比门店销售,线上销售并不存在门店发生的一些费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这导致线上价格总体来讲要低于线下。这令易购一出现便陷入了尴尬境地—如何在保证行业竞争优势的条件下,又能避免蚕食苏宁传统业务的份额。
    从传统卖场转型做电商,自然是要把线下优势转化为线上优势,引导消费者进行网上消费习惯的尝试与转变,让苏宁现有渠道下的千万用户能接受易购概念,逐步从尝试到习惯于到网络上订单,发生消费行为。然而问题是,当新的消费习惯被培养起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易购、选择易购,而逐步抛弃苏宁线下店面的时候,用十余年时间才铺成今日规模的实体网络又将何以维系?
    苏宁上下有一个共识,如果说苏宁的线下业务是会被冲垮的,那不如让自己来冲垮自己,也算是不伤元气地完成企业转型;如果自己都冲不垮自己,别人同样也冲不垮。从某种程度来说,苏宁把易购当成了试金石。用自身的线上探索来探自己线下业务的底。
    因此,易购是独立的体系,和线下是并行的两条体系。从采购到市场,再到运作全部独立。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运作才符合线上运营特点,才能走出一条跟线下不一样的道路出来。毕竟线下与线上有着不同的消费群体与消费特性。
    正是有这种探底心态,张近东对易购业务几乎有求必应。据孙为民透露,易购计划在全国建立八至十个现代化物流体系,每个单体投入少则2亿至3亿,多则6亿至8亿,总投入达到200亿。而事实上,易购投入上限远不止这个数字。“易购业务的投入没有规定界限,市场有多少需求,我们就对这块投入多少。”凌国胜说。
    如此看来,与其说是互博,不如说是互补,毕竟易购是建立在苏宁长期积累的丰富的零售经验和采购、物流、售后服务等综合性平台上的,而非京东、淘宝模式,因而,如果没有实体店支撑,这种虚拟经济仍旧很难发展起来。
    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京东对苏宁易购的回击,京东此时对于3C领域的竞争对手已并不那么在意。在易购还在摸索百货的经营思路时,京东早已有在服装、图书等领域有了大量投入,并抢先获得用户—京东与易购未来的目标很接近,但京东已经抢跑。至少在线上百货的经营上,易购并没有很多经验。
    国美同样不愿在电子商务领域落后苏宁。5月底,国美对外宣布,未来只要在网上下单,大家电在乡镇以上市场马上可以送到。与苏宁易购与实体店面各自独立运营不同,国美希望能依靠实体店面来补充电子商务的配送,这亦是京东不具备的优势。这给苏宁的提醒是,有实力抢夺仅次于京东的市场第二名的大玩家,显然并不只有苏宁易购一家。